桓范为什么不逃跑?
你有没有想过,当曹操大军压境时,那个被后世称为"智囊"桓范明明有机会逃跑,为什么偏偏选择留下来送死?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历史小白,就像新手如何快速涨粉一样让人挠头。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千古谜题。
桓范是谁?
这个得先说清楚。桓范是东汉末年的人物,在曹爽手下当大司农。简单来说就是个管钱粮的高官,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兼农业部长。这人特别聪明,当时人们都叫他"囊"就是说他是曹爽集团的脑子。
当时发生了什么?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趁着曹爽陪着皇帝去扫墓,突然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城。这时候桓范在城里,他做了个惊人的决定——冒险出城去找曹爽报信。
为什么说这是个冒险的决定?
因为当时城门已经被司马懿的人控制了。桓范是假装拿着太后诏书才骗开城门跑出去的。司马懿听说后急得直跺脚,说"囊往矣"意思就是最聪明的人跑掉了。
重点来了:桓范为什么不继续逃跑?
这才是最让人费解的地方。他明明已经成功逃出洛阳,完全可以远走高飞保命。但他却选择去找曹爽,最后跟着曹爽一起投降,结果被司马懿处死。
可能的原因有几个:
1. 对曹爽的忠诚
桓范跟了曹爽这么多年,感情很深。当时曹爽手握重兵,桓范可能觉得还有翻盘的机会。
2. 政治理想
桓范代表的是一批士族势力,他们跟司马懿代表的寒门势力是死对头。这已经不只是个人恩怨,而是两个政治集团的对决。
3. 误判形势
他觉得曹爽会听他的建议,带着皇帝去许昌另立中央。但曹爽这个草包居然选择投降,把桓范坑惨了。
4. 家族牵绊
当时做官的都是大家族,一个人跑了整个家族可能遭殃。桓范可能考虑到家人的安危。
最讽刺的是什么?
司马懿最初承诺不杀曹爽一党,结果等控制局面后立即翻脸。桓范临死前还在骂曹爽蠢,说"曹子丹(曹爽父亲)佳人,生汝兄弟,犊耳!"意思是你们兄弟简直猪狗不如。
小编观点:
桓范不逃跑,说到底还是古代士大夫那种"为知己者死"在作祟。现在看可能觉得傻,但在当时这就是他们的价值观。就像现在很多人为了理想放弃高薪工作一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桓范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太聪明的人反而会被自己的聪明所误,关键时候还得看跟的是什么人。
猜你喜欢
- 诸葛亮死后为何嘴含七粒米,揭秘七星续命术的玄机2025-10-30
- 司马昭为何放过司马伦_权力博弈避坑3大关键2025-10-30
- 才女谢道韫到底钟情于谁?一段被历史模糊的爱情2025-10-30
- 桓玄称帝时间有多久,短暂帝王生涯的始末解析2025-10-30
- 桓范被诛三族之谜,为何仍有后代存世,历史真相探究2025-10-30
- 东晋被谁终结_南朝刘宋取代全流程解析2025-10-30
- 司马姓改姓避坑指南_揭秘3大主流改姓流程省60天2025-10-30
- 究竟是谁终结了晋朝?2025-10-30
- 中国历史上三次衣冠南渡是怎么回事?2025-10-30
- 陈寿身世之谜:史学巨匠背后的家族溯源全流程2025-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