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楼船下全诗到底讲了啥故事

西晋时间:2025-07-21 12:46:56阅读:2

你知道历史上有个叫王睿的将军,坐着大楼船顺江而下灭了东吴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写成了一首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首诗到底说了啥。

这首诗到底啥来头?

先说清楚啊,这诗全名叫《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为啥要写王睿楼船的事呢?说白了就是借古讽今,通过讲三国时期晋朝灭吴的故事,来表达对唐朝当时局势的看法。

这首诗最精彩的地方在于:

  • 用短短56个字讲清楚了一个历史大事件
  • 画面感特别强,读着读着眼前就能浮现出当时的场景
  • 结尾神来之笔,把古今兴衰都说透了

逐句拆解这首诗

咱们一句一句来看啊,保证让你看懂:

"睿楼船下益州"

开篇就点题,说的是西晋大将王睿造了大楼船,从益州(就是现在四川一带)顺长江东下。这楼船可不得了,据说能装两千多人,在当时绝对算得上"航空母舰"了。

"金陵王气黯然收"

金陵就是南京,当时东吴的首都。这句意思是说,东吴的气数到头了,要完蛋了。用"收"三个字,把那种王朝末日的气氛写得特别到位。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东吴为了阻挡晋军,在长江上拉起了铁链子。结果王睿派人用火烧断了铁链,铁链沉到江底去了。这里说个冷知识,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特别长。

"一片降幡出石头"

石头城就是南京的别称。这句话是说东吴最后举白旗投降了。你看,前一句还在说抵抗,后一句就投降了,转折特别快,把战争的残酷和无奈都写出来了。

这首诗为啥这么牛?

说实话,这首诗能流传千年不是没道理的。咱们来分析分析:

1. 选材角度刁钻

那么多历史事件不写,偏偏选王睿灭吴这个事。为啥?因为长江天险被突破这个事特别有象征意义,说明再坚固的防线也挡不住历史的车轮。

2. 对比手法高明

你看啊,前面写东吴怎么设防,后面突然就投降了,这种强烈对比让人印象深刻。就好比你准备了一整年考试,结果考试那天睡过头了,这种反差感特别强烈。

3. 以小见大

通过一个小片段,把整个时代的变迁都说清楚了。这就像现在拍电影,经常用一个家庭的故事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变迁,是一个道理。

这首诗的现实意义

你可能要问,一千多年前的诗,跟现在有什么关系?那可太有关系了!

首先,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固步自封迟早要完蛋。东吴以为有长江天险就高枕无忧了,结果呢?被人家用火攻破了防线。这跟现在某些企业不创新,最后被市场淘汰是一个道理。

其次,这首诗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东吴就是太安逸了,最后被人一锅端。你现在过得再好,也得想着怎么进步,不然迟早要被淘汰。

最后,这首诗最厉害的是把历史的无常写出来了。再强大的王朝,也有落幕的一天。这个道理放在现在也一样适用,没有哪个企业能永远称霸,没有哪个明星能永远红下去。

个人看法

说实话,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觉得特别震撼。你想啊,那么强大的东吴,说没就没了。这首诗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它把历史的残酷写得特别真实,但又不会让人觉得绝望。

我觉得刘禹锡写这首诗的时候,肯定也是感慨万千。他生活的唐朝中后期,国家也是问题多多。他写王睿灭吴,可能也是在提醒当时的统治者:别走东吴的老路啊!

读这首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就是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东吴以为长江天险牢不可破,结果人家换个思路就用火攻破了。现在很多人也容易陷入思维定式,觉得事情就该这样那样,其实换个角度想,没准就有新出路。

所以说啊,这首诗虽然写的是古代的事,但里面的智慧到现在都不过时。每次读都有新收获,这可能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吧。

上一篇:三国分裂如何被西晋终结_30秒看懂统一全流程

下一篇:为何羊祜杜预能30年不战而胜_看西晋名将的攻心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