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三年安史之乱到底结束没?

西晋时间:2025-09-01 19:58:25阅读:3

开头提问:

大历三年安史之乱到底结束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公元768年,唐朝人翻开日历看到‘大历三年’四个字时,会不会松一口气说:‘安史之乱总算完了吧?’"——这个问题啊,还真得掰扯掰扯。

一、先搞明白时间线:安史之乱到底打了多久?

安史之乱从755年爆发,到763年才算名义上平定,整整打了8年。但大历三年(768年)距离763年已经过去5年,为啥还有人问结没结束?这里有个关键点:叛乱平息 ≠ 天下太平

举个栗子,就像家里水管爆了,修好阀门后还得拖地、晾墙皮,甚至重铺地板。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差不多就这状态:

  • 755-763年:叛军和唐军正面硬刚(主角是安禄山、史思明vs郭子仪、李光弼)。
  • 763年后:残余势力还在搞小动作,比如河北藩镇半独立,吐蕃趁机占长安(对,首都都丢过!)。

二、大历三年在干嘛?

到了768年,唐朝在忙啥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后重建":

1. 经济上:打仗花光了国库,盐税涨到天价(一斗米换不到一撮盐你敢信?)。

2. 军事上:藩镇节度使像地方老板,朝廷说话不太管用(比如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直接给自己修祠堂)。

3. 外交上:吐蕃、回纥轮番敲竹杠,唐朝还得赔笑脸。

关键问题来了:这算结束吗?

  • 乐观派会说:"叛军头子早没了,当然算!"- 现实派摇头:"才刚开始呢!"
  • 三、为什么说‘后安史时代’更头疼?

    安史之乱像一场高烧,退了烧但留了后遗症:

    • 藩镇割据: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后来直接演变成"是节度使,所以我也是"的世袭制。
    • 财政崩盘:为了筹军费,朝廷疯狂收税,老百姓苦不堪言(杜甫写"门酒肉臭"这时期)。
    • 文化断层:盛唐的自信没了,诗人开始吐槽"破山河在"(对,就是杜甫again)。

    个人观点插播:

    其实啊,大历三年更像一个‘中场休息’。唐朝就像个重病初愈的人,表面能下床了,但内脏还在疼。后来的"元和中兴"(唐宪宗时期)才勉强算回光返照。

    四、历史书为啥不提大历三年?

    教科书喜欢明确节点,比如:

    • 763年:史朝义自杀,叛乱平定。
    • 907年:唐朝灭亡。

      中间的140年?呃……被压缩成"藩镇割据"李党争"几个词。但真实的历史哪有这么干脆?

    举个例子:763年后,唐朝还续命了144年!要按"安史之乱=唐朝衰落",这公司早该破产了,结果人家愣是苟成了百年老店。

    五、普通人眼里的‘结束’是什么?

    对老百姓来说,战争停止就是胜利。大历三年时:

    • 长安恢复了夜市(虽然可能卖的都是劣质酒)。
    • 诗人卢纶还能写"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你看,心态挺乐观嘛!

    但深层次问题呢?普通人也顾不上。就像现在谁天天琢磨全球经济形势?先喂饱肚子再说吧。

    最后唠点干的:

    安史之乱有没有结束,取决于你问谁。

    - 问皇帝:他会说"朕还在努力"

    - 问武将:他可能边数钱边回答"吧"

    - 问农民:大概会反问"?乱不乱的不都得种地?"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大历三年的大唐,像极了刚拆石膏的运动员——能走,但跑起来还瘸着腿。不过话说回来,能站起来已经挺了不起啦

上一篇:左思最著名的诗到底牛在哪?

下一篇:三国潼关之战为何关键,潼关如何决定魏蜀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