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时朝议遣玄北讨的于是何解,历史语境与语法功能辨析
一、"于时朝议遣玄北讨"的文本溯源
该句出自《晋书·谢玄传》,记载东晋时期朝廷军事决策的关键场景。"于时"时间状语,明确指向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南侵时的历史节点。在古汉语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于"作为介词有3种核心用法:
* 表时间(在…时候)
* 表处所(在…地方)
* 表对象(对…来说)
- 此处"时"构成固定搭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其语法功能远重于实义。
二、"于是"的语义分层解析
针对核心问题"于是什么意思"需分两个层面阐释:
# (一)语法结构层面
1. 非连词用法:此处"于"与""成词
- "于":引进时间范畴
- "时":特指前秦南侵的危急时刻
2. 与现代用法的本质区别:
- 当代""作因果连词
- 本句中二者不存在承接关系
# (二)历史语境层面
通过对比同期文献可见:
文本用例 | 语法功能 | 语义特征 |
---|---|---|
于时百姓饥困 | 时间状语 | 客观陈述 |
于是玄奉诏出征 | 因果连词 | 事件衔接 |
本句"时朝议" | 场景定格 | 突显决策紧迫性 |
三、军事决策中的关键词权重
"玄北讨"字包含三重决策逻辑:
1. 被动应战:面对前秦百万大军
2. 人选考量:谢玄的北府兵统帅身份
3. 战略意图:"北讨"收复失地诉求
这种特殊语境决定了"于时"时间标记,更是政治决断的见证符号。对比桓温北伐时的"俄而朝议"可见东晋朝廷对谢玄的特殊授权。
四、语言学演变的典型样本
该句完整呈现古汉语虚词演化轨迹:
1. 先秦时期:"于时"作"在此"(《诗经》"时处处"2. 汉晋转型:时间用法成为主流(《三国志》"时天下分裂"3. 唐宋以后:"于是"连词化基本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史官在编纂《晋书》时,仍保持六朝语言习惯,使这个用例成为汉语语法史上的"活化石"在军事史视角下,"于时"精确时间定位与淝水之战前夜的特殊气氛形成互文。当建康城的朝堂争议与淮河前线的战马嘶鸣通过这两个字产生时空勾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个帝国存亡关头的决策瞬间。
猜你喜欢
- 五胡乱华谁之过,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历史迷雾如何揭开2025-09-14
- 五胡乱华的创始人到底是谁?2025-09-14
- 渑池最出名的典故原来是这么回事2025-09-14
-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的于是何解,历史语境与语法功能辨析2025-09-14
- 三国灭吴的将领是谁,他们如何终结东吴政权2025-09-14
- 刘裕为何放弃汉朝旗号,他称帝背后的政治抉择2025-09-14
- 司马睿凭什么能建立东晋?聊聊这个'漏王'故事2025-09-14
- 司徒王戎与王戎的关系解析,历史人物身份辨疑2025-09-14
- 三国时期的寿春现在属于哪个城市?2025-09-14
- 为何古人畏惧彗星袭月?揭秘千年天象预警全流程202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