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说的胡人到底指哪些外国人?

东晋时间:2025-09-29 17:39:45阅读:9

你知道吗?当你在长安西市看到高鼻深目的商贩,在酒肆听见琵琶与筚篥合奏,甚至发现宫里贵妃的梳妆台上摆着波斯的螺子黛——这些在唐朝统统会被称作"胡人""胡"这个字,就像现在人说的"老外"一样笼统,到底涵盖哪些族群?这个问题连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容易搞混。

唐朝人说的胡人到底指哪些外国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咱们先掰扯个冷知识:唐朝人其实根本分不清欧洲人和中亚人的区别。在他们眼里,只要不是黑头发黄皮肤的,基本都能叫胡人。就像新手如何快速涨粉要先搞清平台规则一样,理解"胡人"先摸清唐朝人的地理认知水平。

胡人到底指哪些人?

  • 西域各族:包括今天新疆地区的龟兹人、于阗人,还有更西的粟特人(现代乌兹别克斯坦一带)
  • 波斯人:萨珊王朝的贵族和商人,很多人因阿拉伯帝国扩张逃到唐朝
  • 阿拉伯人:被叫做"食人"经海路来广州做生意
  • 突厥系民族: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包括后来的回纥人
  • 印度人:天竺来的僧侣和杂技艺人
  • 甚至还有少量拜占庭人(拂菻人)和犹太人

为什么分这么细?因为唐朝的""是个动态标签。安史之乱前,粟特商人可能被当作"胡";但安禄山造反后,所有深目多须的面孔突然都成了"胡"这就好比现在某些地方,金发碧眼是"国际友人"换成中东长相可能就被侧目而视——人的分类标准从来不是固定的。

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唐朝人认胡人主要看三样东西。首先是长相,高鼻梁、络腮胡、瞳孔颜色浅的基本跑不掉;其次是语言,会说汉语但带奇怪口音的;最后是职业,卖香料的开酒馆的演幻术的,十有八九会被归为胡人。你看敦煌壁画里的胡商,清一色卷毛大胡子牵着骆驼,这形象标签化得堪比现在的地域黑段子。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问:那日本遣唐使算胡人吗?问得好!虽然他们也来自"化外之地"因为长得像唐人,基本不会被归为胡人。反而新罗人有时候会被叫"胡"可见外貌歧视链自古有之。

胡人都在唐朝干什么?

  • 做官:安禄山这种混血胡人能做到节度使
  • 经商:西市胡商掌握着丝绸之路的奢侈品贸易
  • 搞艺术:琵琶名手曹妙达、舞蹈家安辔新都是胡人
  • 当兵:唐玄宗组建过突厥雇佣军"柘羯"- 传教:景教(基督教)、祆教(拜火教)教士

最颠覆认知的是,当时长安城里胡化严重到什么程度?贵族妇女流行画"妆"——在脸上涂红褐色腮红,活像高原晒伤妆。年轻人以穿翻领胡服为时尚,就跟现在追欧美潮牌一个心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唐朝对胡人这么开放?简单说就是自信。好比现在有人炫耀"我朋友圈有三十国籍好友"觉得万国来朝才显天朝气度。但安史之乱后画风突变,胡人突然变成"我族类"的代名词。元稹诗里说"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已经带着警惕意味了。

突然想到个现代类比:唐朝胡人就像现在的跨国打工人。技术移民好比粟特工匠,投资移民像波斯富商,文化输出者类似印度天文学家。只不过现在有护照分国籍,唐朝全靠肉眼鉴定。

最后说个细思极恐的细节:现代DNA检测发现,西安部分家族有中亚血统却自称汉族。他们的祖先可能是彻底汉化的胡人,就像现在某些白人家庭在中国生活三代后,过年也会包饺子看春晚——文化认同这事,从来比血统更顽固。

说到底,唐朝的"胡人"科学分类,而是带着时代局限的认知标签。用今天眼光看,把伊朗人、阿拉伯人、维吾尔祖先统统扔进"胡人",就像把拉美人和黑人统称"外"一样粗糙。但正是这种模糊性,反而让我们看到古代中国面对异域文化时的真实态度——既好奇又傲慢,既开放又防备,跟现在某些情况谜之相似。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皇帝到底是谁?

下一篇:刘聪身世之谜:3个关键证据破解刘邦血脉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