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掌握王濬楼船下益州全诗及释文_省3小时解读时间
金陵王气黯然收:西晋灭吴的史诗记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我们在历史课本中读到"归晋"记载时,很少有人知道这场统一战争在诗歌中的生动呈现。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的前四句,正是对王濬楼船破吴这一历史节点的经典艺术再现。这组诗句不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更是理解晋吴之战的关键文化密码。
全诗文本与创作背景
原诗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前四句: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创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时值藩镇割据时期。诗人借西晋灭吴的历史典故,暗讽当时地方势力对抗中央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句诗独立成篇时,常被称作"王濬楼船下益州"。
逐字释文与军事解析
第一句"王濬楼船下益州"- 王濬:西晋名将,时年73岁仍挂帅出征
- 楼船:大型战舰,据《晋书》记载高百余尺,设木城楼橹
- 下益州:从成都顺长江东下,古代称顺流而下为""句"金陵王气黯然收":
- 金陵: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
- 王气:古代认为帝王所在有祥瑞之气
- 黯然收:形象描写吴国运势衰败,与首句形成动静对比
第三句"寻铁锁沉江底"- 千寻:古代八尺为一寻,此处形容吴军在长江设置的拦江铁链极长
- 沉江底:王濬用火炬灌麻油烧断铁锁的战术记载
- 降幡:白色降旗
- 石头:石头城,即南京别称
- "出"字精准捕捉吴主孙皓自缚出降的历史瞬间
- 空间对比:从益州到金陵的千里战线浓缩于28字
- 色彩运用:"黯然"与"降幡"灰白基调
- 动静结合:楼船""王气""动词妙用
- 以小见大:通过"锁"降幡"象表现王朝更替
- 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内河水战
- 首次成功运用大型舰队突破江防体系
- 开创火攻破解拦江铁链的战术先例
- 老年统帅指挥决胜的经典战例
- 苏轼"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典故来源
- 辛弃疾"吞万里如虎"战争描写范式
- 成为后世咏史怀古题材的经典范本
- 技术创新(晋军改良楼船)对传统优势(吴国水军)的颠覆
- 情报工作(探明江防布置)对战术制定的关键作用
- 心理战(降幡意象)在战争收尾阶段的重要性
第四句"一片降幡出石头":
历史细节的文学转化
诗中隐藏着三个关键历史事实:
1. 吴军防御工事:在江中暗置丈余长的铁锥,连锁截流
2. 晋军破解方法:王濬制作大筏先行,遇铁锥则带走
3. 战争结局:吴国"舟楫之盛,自古未有"的水军最终溃败
艺术表现的四大亮点
军事史上的特殊价值
这场战役创造了多个历史记录:
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后世文人对这组诗句多有化用:
现代重读的新视角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场战役揭示了:
唐代诗人杜牧曾评价:"晋武平吴,恃众而骄,此王濬所以有功也。"而刘禹锡这四句诗,正是对这段历史最凝练的艺术概括。
猜你喜欢
- 为何永嘉彗星改写天文学史_揭秘千年观测全流程2025-11-14
- 石勒家族的后代到底去了哪里?2025-11-14
- 杜预和杜甫:一文读懂这对传奇杜家爷孙2025-11-14
- 如何通过嵇康生平避坑魏晋名士悲剧_3个关键抉择解析2025-11-14
- 为何刘备执意伐吴?揭秘三国最大战略失误避坑指南2025-11-14
- 齐桓公墓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2025-11-14
- 2025年周口市人口数据全解析2025-11-14
- 接武的含义解析,接武与武术传承的关系2025-11-14
- 司马家族究竟被谁彻底消灭了?2025-11-14
- 曹雪芹和贾宝玉:作者和角色真是一回事吗?2025-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