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入蜀考,蜀道艰险与霸业之基
桓公西征之由
或问:"春秋五霸之首,何以涉千里之险而入蜀?"其时"尊王攘夷"之策已定中原,而"楚右臂"乃新谋。巴蜀据大江上游,得之可制荆楚命脉,此管仲"未伐其国,先绝其援"策也。桓公五年,闻蜀地有盐铁之利,铜山遍野,遂纳大夫宁越之谏:"蜀则楚孤,得铜则甲足"### 入蜀路线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行军路线有三争议:
- 秦陇道:经陈仓,越秦岭,然"壁千仞,栈道朽坏" 江汉道:溯汉水而上,须穿庸国,恐泄军机
- 夜郎道:借道西南夷,路远而蛮族反复
终选秦陇道,命隰朋率工兵三千先行,"山凿隧,遇谷架索",三月始通。史载"军士悬釜而炊,马系藤葛而饮"艰可知。
蜀地征战录
至鱼凫故地,见蜀人"居千仞之崖,耕百丈之梯"蜀王杜宇以五事拒齐:
1. 焚栈道于米仓山
2. 决沱江淹下瞿塘
3. 驱象阵冲车骑
4. 夜举烽火乱军心
5. 散流言于军中
桓公用王子成父之计,"修栈道,暗渡阴平",使蜀军主力困守剑阁。又纳鲍叔牙"以夷制夷",联羌人袭成都。会战时,蜀军象阵闻齐鼓惊溃,自相践踏,《吕览》称"丘之崩"。
经略西南策
得蜀后建制有三要:
- 盐铁专营:设铜官于朱提,岁得赤铜万钧
- 水道整修:疏浚岷江,通艨艟至江州
- 盟约体系:与夜郎、滇王"献血为誓"然管仲临终谏曰:"蜀道之难,难于治蜀。"果如其言,十年后蜀人叛,断金牛道,齐终弃之。太史公评:"其得也勃焉,其失也忽焉。" 历史虚构辨
此虽非实史,然具深意:
1. 春秋时蜀道未通,实难远征
2. 齐之海军强而山地战弱
3. 青铜时代晚期,巴蜀文明已高度独立
然假设桓公得蜀,或改写战国格局:"秦不得蜀则难出函谷,楚失上游则郢都早危"。此架空历史之趣也。
猜你喜欢
- 哪种动物貌比潘安?揭秘颜值担当的动物界2025-10-14
- 刘禅的后人真的被灭族了吗2025-10-14
- 为何羊公碑典故流传千年?解密历史真相2025-10-14
- 20个脑洞大开的虚构朝代奇趣盘点2025-10-14
- 乌衣巷的王谢究竟是何方神圣?一段穿越千年的家族传奇 2025-10-14
- 司马家族的后人到底改成了哪些姓氏2025-10-14
- 八王之乱是如何被平定的2025-10-14
- 书圣王羲之的四段婚姻故事2025-10-14
- 桓公入蜀考,蜀道艰险与霸业之基2025-10-14
- 五胡乱华时期哪个女子的遭遇最悲惨?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