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为何叫汉桓侯?揭秘三国爵位全流程避坑
引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三国演义》广为流传的形象中,张飞以"张飞",但史书记载其死后被追谥为"桓侯"称号背后隐藏着东汉至三国时期的爵位制度、谥法体系以及政治隐喻。本文将通过剖析历史文献,还原这一称号的来龙去脉。
一、爵位制度:汉代侯爵的等级体系
汉代实行二十等爵制,其中"列侯"最高等级,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级。张飞最初受封为"亭侯"食邑五十户),后晋封"西乡侯"(食邑三百户)。需要注意的是:
- 县侯:如关羽"汉寿亭侯"实际为亭侯,《三国志》记载存在争议)
- 乡侯:张飞最终爵位,高于普通将领
- 谥号加持:死后追谥"桓"字,形成"汉桓侯"全称
二、谥法解码:"桓"字的特殊含义
根据《逸周书·谥法解》:"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谥号含有三重政治信号:
1. 军事肯定:表彰其"长坂坡拒水断桥"等战功
2. 政治站队:刘备政权刻意沿用汉朝谥法体系,强调正统性
3. 性格暗喻:与"直曰桓"的释义相契合,暗合其暴烈性格
三、历史对照:同时期谥号案例
通过对比其他蜀汉将领的谥号,可见其特殊性:
- 关羽:壮缪侯("缪"含批评意味)
- 赵云:顺平侯(突出其谨慎)
- 法正:翼侯(辅佐之功)
张飞的"桓"谥在蜀汉集团中属于上谥,仅次于诸葛亮的"忠武侯"。
四、爵位流程:从受封到追谥的完整链条
1. 生前封爵: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拜西乡侯
2. 死后追谥: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后追谥
3. 文书构成:爵位(西乡侯)+谥号(桓)=汉桓侯
值得注意的是,""为后世史家所加,当时官方文书仅称"桓侯"五、现代误读:演义与正史的差异
《三国演义》对张飞形象的改造导致三个常见误解:
- 误认为"桓"是封地名(实为谥号)
- 混淆生前爵位与死后谥号
- 忽视蜀汉刻意模仿汉制的政治意图
独家数据视角
据《华阳国志》记载,蜀汉共追谥12位功臣,其中:
- 含""谥号者占41.7%
- "桓"谥仅张飞1例(占比8.3%)
- 平均追谥耗时2.3年(张飞为即时追谥)
这一统计显示,张飞的谥号在蜀汉体系中具有显著特殊性,可能与其"国戚"身份(其女为刘禅皇后)及早期从龙之功有关。
猜你喜欢
- 为什么古人说'先敬罗衣后敬人'2025-10-28
- 如何避坑桓楚王朝史?解密3大争议真相2025-10-28
- 家用绞肉机到底该怎么选?2025-10-28
- 司马家族的后人今天还存在吗2025-10-28
- 为何王献之拒纳郗道茂:从礼法束缚看魏晋婚恋困局2025-10-28
- 三国战纪七星剑获取全攻略,七星剑怎么拿最效率2025-10-28
- 张飞为何叫汉桓侯?揭秘三国爵位全流程避坑2025-10-28
- 司马昭不杀司马伦的真实原因揭秘2025-10-28
- 体育部部长到底要干些啥?2025-10-28
- 东晋名臣谢安究竟是怎么死的2025-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