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练字为啥用掉十八缸墨水?

东晋时间:2025-07-21 05:18:01阅读:2

你知道吗?古代人练字能疯狂到什么程度?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简直像开了挂——用掉十八缸墨水才练成一代宗师。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这事儿到底是真的假的,顺便聊聊“死磕”到底值不值。

 王献之练字为啥用掉十八缸墨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王献之是谁?——书法界的“星二代”

先说说主角背景。王献之他爹叫王羲之,对,就是写《兰亭序》的那位“书圣”。生在这么个家庭,相当于你爸是周杰伦,结果你非要搞音乐——压力山大啊!

但小王同学可没躺平。7岁开始练字,他爹看他拿笔姿势不对,突然从背后抽笔……结果你猜怎么着?小家伙握笔纹丝不动!王羲之当场感慨:“这娃有天赋!”(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家长可别随便抽孩子笔啊!)

二、十八缸墨水的真相——夸张还是写实?

重点来了!传说王献之练字用光十八缸水,听着像神话,但细琢磨挺合理:

  • 古代墨汁啥样?

    那时候可没现成墨水瓶,得拿墨块研磨。一缸水大概5-10斤,十八缸撑死200斤墨。按每天写1000字算,用个十几年真不夸张。

    • 练字有多费纸?

      东晋纸张金贵,王献之很可能在石板、沙盘上写写画画。你看,省纸费墨,逻辑通了!

      • 老爸的“魔鬼训练”

        王羲之曾让儿子把“太”字补个点,结果王献之被亲妈一眼看穿:“就这一点像你爹写的!”这事儿刺激得他发愤图强——果然严师出高徒啊。

      • 三、现代人能从中学到什么?

        1. “一万小时定律”古人早玩明白了

        什么“速成班”“21天精通书法”,在十八缸墨水面前都是浮云。真正的功夫都是时间堆出来的,你看现在哪个书法大师不是练秃了毛笔?

        2. 资源不够?创意来凑!

        没纸就在芭蕉叶上写(怀素干过),没钱买墨就蘸水练(文征明也这么搞)。限制反而逼出创造力,这道理放现在职场也适用。

        3. 别光看结果,过程更重要

        王献之最终成了“小圣”,但你要问他妈,估计只记得儿子满手墨渍的样子。就像现在人总羡慕学霸,却看不见人家刷题刷到凌晨——成功从来不是偶然

        四、个人观点:努力≠无脑重复

        有人说“十八缸墨水”是鼓吹苦练,我倒觉得重点在“刻意练习”

        • 王献之每写一字都琢磨架构
        • 他会对比父亲的字找差距
        • 甚至发明“一笔书”突破传统

        所以啊,无脑重复顶多算劳动,带着脑子练才是本事。就像你背单词,光抄100遍不如搞懂词根词缀对吧?

        最后唠叨一句:现在人总想走捷径,可书法、编程、打球……哪个行当不是“墨水染缸”堆出来的?王献之要活到今天,大概会对着键盘叹气:“你们啊,缺的不是工具,是沉下心的耐性。”

上一篇:吕蒙为啥被踢出武庙?这事得从头捋

下一篇:如何避免天价拍卖陷阱?揭秘王羲之5幅最贵真迹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