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三次被贬去了哪儿?这段历史比想象中更精彩

东晋时间:2025-07-22 23:01:46阅读:4

你知道吗?"诗圣"这辈子其实是个职场倒霉蛋。这位老兄三次被朝廷贬官,每次都被发配到不同的穷乡僻壤。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位大诗人到底被贬到了哪些地方,这些经历又怎么成就了他的伟大诗篇。

 杜甫三次被贬去了哪儿?这段历史比想象中更精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次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时间: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贬官原因:替房琯说情踩了雷

这事儿得从安史之乱说起。当时杜甫好不容易逃到凤翔投奔唐肃宗,混了个左拾遗的官职。结果他的老上司房琯打了败仗,杜甫傻乎乎地上书求情,得,直接被贬到华州(今陕西渭南华州区)当个管祭祀的小官。

说实话华州离长安不算远,但这次贬官对杜甫打击特别大。你想啊,他刚觉得人生有点希望,转眼就被扔到基层去了。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吏三别"把战乱中老百姓的惨状写得透透的。

*个人觉得:这次贬官虽然憋屈,但让杜甫真正看清了民间疾苦。要是他一直待在京城,可能就写不出那么震撼人心的作品了。*

第二次被贬:秦州同谷县

时间:乾元二年(759年)

贬官原因:旱灾+自己辞职

在华州待了不到一年,遇上大旱灾。杜甫这个司功参军要负责求雨祭祀,结果怎么折腾都不下雨。一怒之下他直接撂挑子不干了,带着全家往西跑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来又搬到同谷县(今甘肃成县)。

严格说这次不算朝廷贬他,算是自我流放吧。但条件比第一次惨多了——全家饿得挖野菜充饥,小儿子差点饿死。这段经历让他写出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字字血泪啊。

*有个细节特别心酸:杜甫在同谷县住的是别人废弃的茅草屋,冬天漏风漏雪。后来他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想起这段日子。*

第三次被贬:夔州

时间: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

贬官原因:站错队+身体原因

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在严武帮助下当上检校工部员外郎。结果严武突然去世,新上任的节度使不待见他。加上年纪大了一身病,58岁的杜甫只好主动申请调到夔州(今重庆奉节)。

这次贬官反而成就了杜甫创作巅峰期。在夔州两年多,他写了430多首诗,占现存作品的七分之一!像《登高》里"无边落木萧萧下"神句,都是在这儿憋出来的。

*有意思的是:夔州时期杜甫反而过得相对安稳。当地官员给他分了40亩柑桔园,他还雇了仆人。果然吃饱了才有力气写诗啊!*

为什么贬官反而成就了杜甫?

咱们捋一捋就会发现,这三次贬官简直是给杜甫开了创作外挂:

1. 题材升级:从宫廷唱和变成关注民生

2. 风格蜕变:早期"会当凌绝顶"豪迈,变成"门酒肉臭"深刻

3. 产量暴涨:在夔州两年写的比在长安十年都多

有个冷知识:杜甫现存1400多首诗里,超过80%是在经历第一次贬官后写的。要是唐肃宗当年没贬他,中国文学史怕是要少一半经典。

三条实用小知识

1. 贬官路线图:长安→华州→秦州→同谷→成都→夔州→岳阳,基本是越来越往南

2. 交通工具:主要靠腿!最远一次带着全家步行750多公里

3. 生存技能:种草药、栽果树、织席子...诗圣是被贬官逼成的斜杠青年

最后说句实在话,现在看杜甫被贬是文学史的幸运,但对当事人来说绝对是场灾难。每次读"艰难苦恨繁霜鬓"都能感受到老爷子心里那股憋屈。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没有这些磨难,我们可能就看不到那个"穷年忧黎元"杜甫了。

上一篇:如何理解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背后的历史转折

下一篇:七王之乱全解析:3分钟速懂关键人物与历史教训